http://www.7klian.com

一家独大到多链共荣,实用型通证从 1.0 到 4.0 是如何进化的?

通证,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伴随而生,并根据使用功能分为了不同的类别。尽管分类方式尚未达成全球的一致性共识,但实用型通证 (utility token),即产品或服务通证,代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已经在各项目中发挥了效用,并在流通过程中,根据场景及需求,出现了进化和分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同步发展,在应用上也变得更加灵活。

笔者将通证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 1.0 到 4.0,本文将为大家系统梳理各阶段的典型特征,为区块链项目在通证经济设计时打破原有思路,提供新的启发。

进化:从一链独大到多链共荣

区别于 2017 年,今年的行业风向已截然不同。2017 年出现的新项目多数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做更好的、更好的,大家都抢着成为那条可以唯一生存下来的区块链。那时候,区块链行业被 “小看 ”了,所以才会出现 “ 有我没他 ” 的生存观。

区块链发展到了今天,显然这个行业的落地机会太多了,每个行业都打开了大门,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需求。没有一条链能符合所有人,指望一条兼容性高的区块链独大一方,似乎并不会成为进化的方向。

竞争 or 融合?现在大家的答案应该是一致的:多链共生共荣,不同链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包括技术、资源、团队、资金等,开始踏上以行业为切入口,以应用场景为目标的 “分化” 之路。

当多链生态趋势已初步成型,区块链项目方要如何适配这一新局面呢?表面看,这似乎比单链局面复杂很多,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核心没有变化:分工合作,做擅长之事,,让优势最大化,让每条链都有自己的“标签”。

分化:相对优势给每条链贴标签

根据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所倡导的,即使在其他商业领域中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每个个体都应专注于将自我收益最大化。所以每个人都应全神贯注的投入收益最大化的事业,不要去做其他低收益的事。在复杂经济生态中,每个参与方都应投入资源到最高效创收的方向上,这些资源包括技术开发团队、企业家的洞察能力、资本的注意力等。

“相对优势” 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支柱,也将是全球区块链产业的支柱。看起来很理论的 “相对优势” 其实已经在今年落地实践了。今年 DeFi 生态大爆发,以太坊主网上出现了各式极具吸引力的 DeFi 平台,引发“抢购”,导致以太坊交易手续费暴涨。当用户正得意于自己在 DeFi 上获取的收益,准备兑现时,才猛然发现原来 “扎心”的事在后面等着。以太坊上极高的转出手续费可能比收益价值还高。最终,以太坊 DeFi 成为了高资产用户的淘金地,与小额玩家无缘了。

需求永远都是最强的动力。于是,我们看到 DeFi 项目开始跑在可以免费交易的区块链上,像进场晚但仍闪光的 EOS 上的 Vigor 及 Tron 上的 Sun。遗憾的是,虽然从用户体验上具有绝对优势,但这两个社区的规模仍相对偏小,具有局限性。

各自为战终难成大器,在以太坊 2.0 尚未完工之际的真空时段,如何兼容以太坊社区的活跃与用户体验,成为了新的话题与需求,这就召唤出了通证经济模型 4.0 版,用通证来搭桥,融合多链生态。

演化:实用型通证从 1.0 到 4.0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区块链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设计的迭代历程,如图:

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 1.0:所谓 “传统模型”,出现于 2011 年,理论上其通证价值来自区块链主网上的活跃度,且需要高度的社区凝聚力做为通证价值的支撑,典型的通证案例:TRON。

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 2.0:所谓 “交易所模型”,出现于 2018 年,通证价值来自不透明的链下活动,且交易所财务数据不经过第三方审计,典型的通证案例:BNB。

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 3.0:所谓 “去中心化服务模型”,出现于 2020 年,通证价值直接来自链上活动,且公开透明,典型的通证案例:KNC。

由此可见,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 4.0 的核心点就聚焦到了跨链设计上。我们以主打 NFT 标签的 WAX 区块链为例看看如何实现的这个桥接过程。实用型通证经济模型 4.0 是最新的通证设计实践,不但要融入跨链功能,也要充分参与多个区块链生态,更要将通证价值与区块链上产生的经济价值做捆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