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私募的生存压力有多大?从一则近日被刷屏的消息就可以看出来,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转行做外卖小哥了!
据广州日报报道,饿了么外卖骑手梁智俐,曾经是广州某银行员工,在银行业摸爬滚打9年,曾任该银行网点行长3年,私募基金经理一年半。因金融市场大环境影响,去年下半年梁智俐和朋友亏损200多万元,跌落人生谷底。为了养家糊口,选择加入外卖小哥。
梁智俐说,疫情发生后,只有外卖公司还在招骑手。抱着“求职就是求生”的想法,他选择当了外卖骑手,在珠江新城的写字楼里送外卖。
梁智俐负责送外卖的片区,也包括自己的老东家。梁智俐说,每当单上出现了那家银行的名字,他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小颤抖,“我送过几次,但老同事倒是没遇到。既然选择了这行,那该放下的就应该放下。”
其实,私募行业的高淘汰率是个“常态”。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私募研究员在3年之内的淘汰率基本在70%以上,仅有少数优秀研究员才可以留存下来。由于很多人将投身私募作为“工作的最后一站”,期待着“财务自由”,而若是一旦从私募机构失业,则可能将面临“从头再来”。
高淘汰率本是常态
小编身边也曾有过多个令人唏嘘的案例。私募从业人员即使达到了比较高的层级,如合伙人、投资总监、研究总监等,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他们中很多人带着闪闪的名校光环而来,又带着岁月蹉跎和前路茫茫的深深遗憾离开。
去年年底,已是某中型私募合伙人的A君突然被老板通知“不用来上班了”,这不啻于当头一棒。要知道,A君已年届不惑,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他在这家私募尚籍籍无名时,就加盟入职并跟着掌门人一起打拼。但苦熬了十年,公司初见规模后,A君竟接到了离职通知。
离职的A君陷入了痛苦迷茫之中。回望过去十多年来的私募研究之路,A君慨叹最多的是凉薄与残酷。在A君看来,他在过去多年并没有提升太多,因为小私募的人才层次本来就不高,在这里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最令A君伤心的是,在被辞退的同时,还要将过去若干年所获得的这家公司的股权悉数转让给老板。“十年奋斗,付之流水。”A君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私募研究员在3年之内的淘汰率高达70%以上。某私募大佬曾说过,该私募在两年前所招聘的研究员,流失率高达四分之三,仅有少数优秀的研究员可以留下来。“研究员的主要职责是推股票,但很多研究员推不出股票来,或者推出的股票不能被公司选中,自己待着也没意思,就离开了。”
而私募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间,至少已有5765家私募被注销。
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人士认为,在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里,私募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来说,这才是外在力量无法剥夺的东西,即使被一家公司“淘汰”了,也不愁在资本市场找不到饭吃。
“私募机构如何培养人才也是有讲究的,应该从行业、公司基本面分析来培养研究员,使研究员经过几年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行业专家的水准,具备分析发掘好公司的能力,再就是要多去实地调研公司。如果5年能看一二百家公司,就一定会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夏海舟说。
夏海舟认为,在私募人才培养方面,最差的选择是以技术分析为主的研究。这样,即使十年过后也不会学到什么东西。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抱怨说:“太多聪明人去从事法律和金融了。”去金融企业还是投身实业,曾让很多富于才智的年轻人摇摆不定。
去年2月份,某位学历耀眼的00后分析师登场,曾引发市场一片惊呼。但一位证券研究所所长却大为惋惜:“且不说一旦入行后,每日的生活就被写不完的报告、接不完的电话、做不完的路演和出不完的差所占据,单从证券研究人员的收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能成为明星分析师,如果不能完成从研究到投资的飞跃,则收入也可能会减少。但如果进入实业界的话,个人的积累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小编身边也有个案列:同样年过不惑的B君去年也收到了其所就职的知名通讯公司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的通知。但B君的心境截然不同,除了伤感,更多还是对公司的感恩。即使在离职后,B君依然可以保留其名下的公司股权,每年从公司领取50余万元的分红,且这份分红可以一直领到60岁。
有业界前辈认为,私募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表面看起来光鲜无比,貌似可以一夜暴富,对年轻人具有非常大的诱惑性。但这也是一个相当残酷的行业,压力极大,长江后浪推前浪,难有积累。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则即使过了很多年也难成功,那些试图放弃自己专业投奔金融业的年轻人需三思而后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DF526)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原文标题:跨界太大了:私募基金经理转行送外卖!这个行业3年淘汰率7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