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流动性挖矿」的模式,Compound 推出后仅 5 天,交易量迅速名列 DeFi 代币前茅;在「3.12 黑天鹅」事件下,它的治理代币 COMP 上线即翻了一番。彼时,「流动性挖矿」概念起飞。
从不温不火到成为万众瞩目的模式,「流动性挖矿」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据欧科云链 OKLink 数据统计,在 20 天内 Compound 借力「流动性挖矿」将借贷量增加 10 倍,锁仓市值一度超过 DeFi 榜首 MakerDao,成为本年度最热门的项目。
这种蹿红速度,无论在传统商业还是在加密货币的世界中,都令人咂舌。
被指模式不可持续、代币价值虚高,「流动性挖矿」的繁荣是泡沫还是创新?
继 Compound 推出治理代币 COMP 以来,Curve、Aave 等去中心化借贷平台都相继宣布将推出治理代币。用户将代币存入资金池,通过使用其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主动或被动地获得收益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流动性挖矿」,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借贷即挖矿」。它的内在逻辑在于,吸引羊毛党通过「简单挖矿」获取收益,从而快速扩大资金池的规模。
「挖矿」一词最早出现在比特币领域,它指的是记账的过程,也就是将一段时间内比特币系统中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并记录在区块链上的过程,挖矿的人称为「矿工」。
「挖矿」需要大量的算力,作为奖励,成功抢到记账权的矿工,会获得比特币。而目前主打「流动性挖矿」的项目方们,所设置的挖矿过程不追求哈希,不追求算力,治理代币的发行机制也是由项目方自行决定的。
OKLink 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从短期来看,「流动性挖矿」确实为项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冷启动方式。例如,Compound 在开启流动性挖矿后借贷量在 20 天内增长 10 倍,同时吸引了圈外的资金入场。但这种趋势是否能持续,还有待观察。目前,大部分的「挖矿」都不是真实需求,用户主要还是冲着获得治理代币奖励入场的。」
左手借,右手贷,目前市面上的去中心化借贷平台已然在业务上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生态,激励用户纷纷入场的「治理代币」是虚胖还是真正有价值?
「治理代币」,本质上可理解为项目方在自家平台上发行的没有分红的股票,即在项目最终转变为去中心化的组织后,赋予用户对更新协议的提案进行投票的权利,但没有分红的计划。在理想状态下,其价值来自于市场对该项目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治理代币的发行遵循通胀的经济模型。
在经济学理论中,如果代币保持通胀状态,当市场中的代币越来越多时,其价值将日益递减。那么早期入场的套利者、羊毛党将会在适当的时间点大量抛售手中的治理代币,导致其价值进一步下跌。随着获利利润的降低,投机性持仓的套利者会逐渐离场,转而选择其他更高收益的项目,从而或将引发利用「治理代币」吸引用户的去中心化借贷平台的流动性降低。
以太坊创始人 V 神曾发推特表示:「远高于传统金融的利率,本质上要么是暂时的套利机会,要么伴随着不明就里的风险。」
「流动性挖矿」,一方面推高了正常的市场借贷利率,将真正有借贷需求的用户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套利者收益主要取决于治理代币的市值,若治理代币带来的收益无法覆盖成本,那时其借贷量最终将回归到正常水平。
上述负责人表示:「诸如 Compound 和 Balancer 的流动性挖矿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且项目之间会相互效仿,但这种趋势不会持续很久,市场将对此作出反应。未来,只有具备优质的资产、良好的流动性和科学的治理代币设计机制的产品和协议才能脱颖而出。」
DeFi 项目的「流动性挖矿」在褪去浮华后,将如何找到中长期平衡点?
来源链接:mp.weixin.qq.com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