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角度來看,2020 年是別具意義的一年。先是疫情讓實體經濟流動戛然而止,接著是各央行的印鈔拯救「資產流動性」,接下來,各風險資產輪番大漲,散戶績效 2020 年跑贏機構投資人績效。
顯然這種狀況不行能一直持續,那進入 2021 年,投資人應該如何佈局?
2021年才剛開始,比特幣(BTC)價格就節節打破新高,Coinbase 生意业务所最高報價一度上漲至 41,986 美元。回顧 2020 年,BTC 共上漲了 304%,在十一、十二月更是分別大漲 42%、47%。
多數人都認為,BTC 的上漲是因為機構的避險需求。
在美國聯準會(Fed)公布調降利率、推出量化寬鬆,並在失業率下降和通貨膨脹到達 2% 後,美元就不斷貶值。美元對六種主要法幣的 DXY 指數從去年三月 102 點下跌至現在的 89.8 點,跌幅高達 12%。對資金设置在「短期、長期美國國債」的機構來說,相當於從三月至今要遭受約 10% 的損失(扣掉債券利率)。
绝不料外,熱錢流入股市,美股三大指數不斷創下新高;不单風險資產節節升高,傳統避險資產也一度打破歷史新高,除了傳統避險資產外,機構也開始尋找「可長久设置」的「新型避險資產」。
展望 2021 年:利率 、通膨、聯準會
據去年九月的會議紀錄,Fed 已經承諾決議維持 0–0.25% 的低利坦白到 2023 年;十一月的會議記錄也顯示,Fed 購買公債、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速度、規模都不會減緩。
這意味著 2021 的總體經濟配景不變,股市、新興市場等風險資產大概會進一步上漲。
不過通膨大概是一大變數。
釋出如此大量的貨幣基數不行能沒有副浸染。
雖然连年幾乎各國都無法達成預定通膨目標(2%),「通膨已死」的論點也開始發酵。然而近期的原物料價格、糧食作物價格上漲,航運一櫃難求,這都讓市場不得不再从头思考通膨的大概。
縱然通膨真的在路上,從過去歷史數據來看,2011 年 9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升到 3.5% 以上,可是 Fed 直到了 2016 年 12 月才「升息一碼」。再加上 Fed 已經開金口要到 2023 年才大概實施貨幣緊縮(升息)。
「長期低利率」也改變了市場的投資计策。
Ark Invest 的執行長凱薩琳?伍德(Cathrine Wood)在《金融時報》的專欄中指出,在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下,投資人會選擇長期有潛力的投資項目。而如 Amazon、Google、Apple 這樣不斷地將公司獲利「再投資」的科技公司就大概會是投資人的首選。
機構的「新型避險資產」
别的,低利率加上弱勢美元也大概會讓更多機構將債券设置轉移至如比特幣這樣的「新型避險資產」。
天橋資本在先前就推出了比特幣基金,其投資者文件中寫道:
「投資者文件顯示,天橋資本將比特幣形容成高級版本的黃金,並暗示,考量到比特幣市場逐漸成熟,未來將會有更多對沖基金、註冊投資顧問、養老基金進場。」
這就是今朝機構對於比特幣的立場,但也不是全然沒有風險。
過去數月,金融市場跟實體經濟就像兩個平行宇宙,實體經濟越發糟糕,美股卻屢創新高。
這是因為投資人認為各國央行不會讓流動性枯竭,會購買各種國債、公司債,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亏得央行也很相助,但這樣的結果就是「流動性無窮無性」,,華爾街和金融市場脫勾,完全無視根基面,所以三大指數接連「屢破新高」。
儘管投資人今朝仍能憑藉「丰裕的流動性」在市場的風頭浪尖上滑行,但金融市場到了 2021 年中後期情況大概詭譎得多。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認為今朝有三大因素大概擾亂市場:貨幣政策逆轉、風險胃納(Risk appetite)過大、大量企業公布破產。
貨幣政策逆轉的大概性極小;而風險胃納因低利率架構也變得難以預測,很難說得準什麼是「適當巨细」;但大量企業破產卻很大概發生。
今朝各國当局為防备企業流動性緊縮而採取的干預法子,包罗遞延稅款、國家貸款和擔保、工資補貼和債務暫免等,限制了企業在疫情衝擊下当即轉化成為正式破產的情況。可是,假如這些法子過早打消,依靠聯準會購債存活的殭屍企業將會先一步破產。
後續引發的骨牌效應則是令人難以預測,是否大概引發信用危機,或是市場惊愕成了 2021 年的最大變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